2021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考点
2021-10-29 13:54 锡林郭勒教师招聘考试网 来源:华图教育 刷题模考 微信号 微信群
添加好友 领取备考资料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考点
必考点1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古代中国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教育作用 | 教育对象 | 教学原则 | 教师观 | ||
社会 | 庶、富、教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孔子使用,朱熹提出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启发诱导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 ||||
学思结合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个人 | 性相近、习相远 |
(2)《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的作用 | 教学原则 | 教师观 | ||
社会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教学相长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师道尊严 |
预 时 孙 摩 | “禁于未发谓之预。 当其可谓之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不陵节而施谓之孙。 相观而善谓之摩。” | |||
长善救失 |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
启发诱导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
个人 | 玉不琢,不成器; | 课内外结合 |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 |
2.西方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也被称为“产婆术”。“产婆术”分为三步:讽刺、定义和助产。
(2)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99)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教育阶段理论”,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分阶段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采取分班授课。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1.夸美纽斯(1592—1670)
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萌芽,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和庞大的课程体系。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2.洛克(1632—1704)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绅士教育思想”。
3.卢梭(1712—1778)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三)科学教育学阶段
1.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程
2.裴斯泰洛齐(1746—1827)
1781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出版《林哈德与葛笃德》,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还提出要素教育理论作为中小学教学的理论基础。
3.赫尔巴特(1776—1841)
(1)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学》
该著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和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2)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3)教学过程“三中心”:教师,书本(教材)、课堂
(4)教学过程“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从国家理念和国家思想出发,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
(6)赫尔巴特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四)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杜威(1859—1952)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思想有: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学。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
人名 | 国别 | 观点 |
凯洛夫 | 苏联 | 《教育学》 |
马卡连柯 | 苏联 | 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
杨贤江 | 中国 |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
(五)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人名 | 国别 | 观点 |
赞科夫 | 苏联 | 《教学与发展》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
苏霍姆林斯基 | 苏联 | 《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提出全面和谐的教育,即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
布鲁纳 | 美国 | 《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必须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式学习 |
布卢姆 | 美国 | 《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
巴班斯基 | 苏联 | 《教学过程最优化》 |
瓦•根舍因 | 德国 | 《范例教学原理》 |
2.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人名 | 观点 |
蔡元培 |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等 |
陶行知 |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
黄炎培 | 职业教育先驱,“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
【点拨】该考点在历年真题中均以单选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需正确匹配相关人物及其观点。因该部分内容相对较多、较杂,记忆时需要讲究方法。记忆术、思维导图以及知识点归纳都是可以采用的帮助快速提高记忆效果的方式。
必考点2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 主要内容 | |
观察法 | 地位 | 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
概念 |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种现象或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 |
分类 | 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 | |
调查研究法 | 内涵 | 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 |
常用方法 | 问卷法、访谈法 | |
分类 | 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 |
实验研究法 |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 | |
行动研究法 | 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 | |
个案研究法 | 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 |
叙事研究 | 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讲故事 |
【点拨】该考点在历年考试中以单选题和简答题考查为主,近几年的考题中简答题的分值总体较高,单项选择题的题量较多,但总分值少于简答题。上述研究方法中,调查研究法不管从分值还是题量上都是目前考查概率最高的,其次是观察法、教育叙事研究。
必考点3 教育与人的发展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 ||||||
影响因素 | 主要内容 | |||||
遗传 | 作用 |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可塑性;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 ||||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董仲舒等 | ||||||
环境 | 作用 |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 ||||
环境决定论:洛克、华生、荀子、墨子等 | ||||||
学校教育 |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 ||||
独特 功能 |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 |||||
主观 能动性 | 层次 |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 | ||||
作用 |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 |||||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 ||||||
规律 | 内涵 | 举例 | 教育意义 | |||
顺序性 | 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如,身体: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等 | 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欲速则不达 | 循序渐进 | |||
阶段性 |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 儿童教育“成人化” | 针对性 教育 | |||
不平衡性 |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神经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 狼孩 | 抓关键期 | |||
互补性 | 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 盲人听觉更加敏锐 |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长善救失 | |||
个别 差异性 | 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 有的人少年得志 有的人大器晚成 | 因材施教 |
【点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考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主要考查单项选择题。这两部分内容的考查均是理解和识记并重。
本文链接:http://xlgl.huatu.com/2021/1029/1765372.html
(编辑:lilay)
微信公众号
贴心微信客服